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史话
字体大小:
宿迁历代贤官的主要特质(四)
发布时间: 2022-02-16   信息来源:宿迁廉风网   访问量:0   保护视力色:

四、正直——贤官的内在要求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国尽忠、心中有民,才能做到正直、忠诚。宿迁古代贤官的正直与忠诚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胸怀民族大义的正直

尹耕云朝廷据理抗辩力主战。尹耕云,清桃源(今泗阳)人。咸丰八年(1858 年)授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咸丰九年(1859年)增署户科给事中。戊午(1858 年)四月,大沽炮台陷于英法联军之手,为此他先后呈禀奏章九封,力主抗战。他还于戊午年五月十三日与顽固迂腐的保守派首领郑亲王端华等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战与和的大辩论。端华凭仗权势压人,横加诘难,竟担心战胜之后,后患不可收拾;尹耕云则据理抗辩数百言,至痛哭于朝,力陈非战不足以自保。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连陷大沽、天津、通州,逼近紫禁城。他连呈《谏巡幸木兰疏》《再谏巡幸木兰疏》两道奏章,力陈京城虽近敌氛,然城坚兵重,足资固守,奈何去而之他,痛劝咸丰帝宜坐守北京以待勤王之师,万不可委之而去,力主抵抗。

李映庚痛斥袁世凯复辟称帝。李映庚,晚清民国沭阳人。光绪二十年(1896 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于天津小站主持训练新军——武卫右军。李映庚当时任天津知府,因他通晓音律,袁便请他为新军创建了一支军乐队,并亲授军乐。民国四年(1915 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欲复辟称帝。李映庚强烈反对,三次进行劝止,他斥责袁世凯今日总统, 明日皇帝,倒行逆施;痛骂筹安会厚诬民意,是筹乱。李映庚不愿同流合污,遂与袁氏决绝,拂袖辞官,袁大怒,而全国政界官员钦佩李公不畏不侮,刚直不阿。

2、关爱苍生民瘼的正直

吴九龄自愿负罪及时赈民。吴九龄为沭阳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任长治县知县,后以政绩相继升任广西梧州知府、长芦盐运使等职。任长治县知县时,到任正逢地方饥荒,他写折言陈地方灾情严重请求赈灾,郡守却以他事前没向上级请示为由,拒绝发放救灾物资赈灾。吴九龄辩称长治距省会千里,文牒需时,民朝不保夕,俟得请,皆饿殍矣。上司告诫他不经上级同意私自赈灾会获罪,吴九龄置仕途吉凶于不顾,毅然自行开仓济民。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以政绩升广西梧州知府。刚刚到任又适逢大旱,地方发生严重饥荒,他穿梭于富商和贫民之间,筹集、购买粟米在城乡开设粥厂,拯救了许多穷人的生命。还开仓平粜粮食,以市价之半供应市场。

仲选七陈切时弊。仲选,明代沭阳万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为人方正,嫉恶如仇,上任不久,整肃吏弊,威著一时。他敢于直言,一身正气,在嘉靖年间上疏皇上的《陈言消变疏》分七个部分,一曰敦圣学,二曰揽政权,三曰远小人,四曰励百官,五曰录忠直,六曰苏民困,七曰振武备,皆切中时弊。嘉靖五年(1526年),仲选任南京广西道御史时,还劾奏南京守备太监卜春、靖远伯王瑾各贪暴不法事,要求皇上罢免其官职。

3、不惧淫威奸顽的正直

陈师锡勇于谏言罢蔡京。陈师锡,北宋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建阳)人,任监察御史,后因直言屡遭贬官,元丰末年出任宿迁知县。他一生为官耿直,他的上司郡守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牵连,不少亲朋好友不敢和他有联系,他甘冒风险为自己的伯乐苏轼送行,并安置好苏轼的家属,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他任监察御史时,上奏朝廷要考虑皇祖纳谏、用臣的意图,以建立当今太平盛世的功业。后来皇上下诏命进士们学习法律条文,他却请皇上追回其命,让学子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本业上来。在开封任职时,就朝廷的选官制度上奏说:选用官吏应从选拔出来的人中提升,现在仅是托人说情的就已经超过名额了,贫穷的读书人就会因为名额不够不能被选用,请陛下制止。此奏得罪了一批达官显贵。宋徽宗即位召他回朝任殿中侍御史。蔡京做翰林学士,陈师锡上疏直言:蔡京和他的弟弟蔡卞一同作恶,迷乱国家,贻误朝廷。如果用他做宰相,祖宗的基业就从这被毁坏了。徽宗说:这件事情牵扯到后宫。他就给皇太后上奏,并直言如不依法惩办蔡京,臣甘愿受贬

朱笈弹劾齐王不手软。朱笈为淮安府桃源县崔镇(今洋河新区郑楼张渡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授职南京户部主事,负责监督运往京城的盐粮军饷。当时漕政已败坏多年,弊端丛生。朱笈上任后清理漕政弊端,拨乱反正,杜绝官吏雁过拔毛、中饱私囊。明太祖朱元璋七子齐王朱被废为庶人后,后代迁移到南京,被叫作齐庶人。漕运是公认的肥差,齐庶人当然也要插手,官吏却管不了。朱笈不管这一套,查出齐庶人以漕运为名、公然横征暴敛后,立刻将几个为首分子法办,同时飞书朝廷弹劾其违法乱纪之举。由于证据确凿,嘉靖皇帝也只好批准弹劾。后来他相继调任宁夏知府、山西巡抚、户部右侍郎。所到任之处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判案公允,时人誉他为拨乱反正之才。

直而能忍,是古代贤官为政的内在要求。学习这种精神,当下就是要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