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存在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一些人在财富已经相当充裕的情况下,仍然无度地追求金钱。这种行为不仅冲击了个人的道德底线,更是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在党员和干部队伍中,这种贪婪的行为对党的廉洁形象和群众利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高度警惕。
一、“不缺钱但仍收钱”现象剖析
所谓“不缺钱但仍收钱”,指的是那些条件优越、待遇非常好的人,依然利用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不断敛财。以云南省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赵军为例,他在享有高薪和稳定职位的同时,却为满足私欲,持续挖掘其权力的“附加值”,最终因贪婪而身陷囹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对于赵军们来说,金钱似乎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即便他们已拥有足够的财富,却仍不满足,不断追求更多的金钱。在贪欲的驱使下,他们不仅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更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底线,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聚敛财富的恶性循环。
“不缺钱但仍收钱”并非偶然现象,它反映了部分党员、干部在金钱诱惑面前的迷失,是忘却初心和使命的表现。
二、重新审视金钱的本质
金钱,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上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体现,是经济往来的桥梁,只有在流通与使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然而,在当今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金钱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象征性意义,成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标尺。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推动下,一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异化,从原本的服务者变成了炫耀者,从金钱的主人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那些利用职务之便过度追求金钱的人,所获取的财富往往不敢公开使用,大多选择将其藏匿起来。这使得本应在社会中快速流通的货币变得沉寂,成为了无效成本,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更应深刻理解金钱的本质,将其视为服务社会的工具而非疯狂追求的目标。
三、如何树立健康的金钱观
金钱观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廉洁形象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面对“不缺钱但仍收钱”现象,我们需从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并探讨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健康的金钱观。
要培养健康的金钱观,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补足精神之“钙”。几乎所有因金钱而腐败的案例都源于精神之“钙”的缺失。党员、干部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与肩上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金钱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因追求金钱的象征性意义而忽视其本质价值,进而牺牲信仰、自由、幸福与亲情等更为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致力于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避免沦为“财物的保管员”。
四、如何开展金钱观教育
开展金钱观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理论教育。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升他们对金钱观的理解与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金钱,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开展警示性教育。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警示性教育。通过分析腐败分子的思想根源与行为模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与严重性,从而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
实践锻炼与监督。组织党员、干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增强对金钱的正确认知。加强监督与管理,防止他们在金钱面前失去方向。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文化引导等多种方式,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让党员、干部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与发展。
加强党员、干部的金钱观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他们始终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袁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