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政——贤官的应守本分
为官之要,勤字当头。勤政是古代官德修养的精华所在,为官一任,成事一时,造福一方。宿迁古代贤官的勤政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造福一方的社会责任感
治郡有方的侯太守。东汉刘玄入主长安后恢复临淮郡名,郡治徐县为徐调县(今泗洪县东南半城镇一带),辖有今江苏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时任淮平郡大尹侯霸改任临淮郡太守。侯霸主政临淮任太守期间,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他政事务实,秉公执法,诛杀通匪豪强,在战乱中努力保持全郡稳定,以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其勤政廉政的名声传遍朝野,刘秀又任命他为尚书令。当时东汉政权建立不久,治国理政措施还不健全,侯霸对西汉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他建议把前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新实行。他还参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规范四时法令,劝课农桑,使光武政权日益规范化、制度化,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繁荣了社会经济。
力克陋习的吴甸华。吴甸华为乾隆、嘉庆年间沭阳县人,官至内阁中书。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甸华奉旨准捐复任黟县知县。黟县士民多惑于风水,停棺不葬,遂成风俗,绵延百余年,富者停棺山谷,贫者抛尸荒野,尸腐恶气外溢。他在《劝谕埋棺札》中记述了当时情景:“见沿途殡厝累累,经数十年而未葬者颇多,甚至厝屋倾颓,棺身尽露,仅用片瓦掩覆,或以束草遮盖......或系无主,或缘赤贫。”他躬亲劝谕,颁布《劝谕埋棺札》,改革厝棺陋俗,并责成各乡镇捐田置义冢,无力者助其银两,无主者官府安葬。全县共葬32000余棺,陋俗为之一变。当时阜阳与楚、豫接壤,盗贼众多,剿则散去,停则复聚。他移任阜阳期间兴利除弊,运动京官,三省联合清剿,盗贼遂灭。
“束水攻沙法”发明者潘季驯。明代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潘季驯,三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他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善于吸收运用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历史上治水成功经验,特别是其发明的“束水攻沙法”,比西方类似水利理论的提出早300多年,对明代以后的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宿迁境内 112公里的古黄河即是古泗水,当时为大运河的主航道。黄、淮、运相交错,每当黄河泛滥时,就会造成运河淤塞,漕运中断。潘季驯亲自到宿迁等地踏勘,并虚心向黄河、淮河、濉河沿岸官吏、居民、船工、篙师请教,汲取群众的治水经验,将黄、淮、运作为一体化进行整治。万历七年(1579年)归仁堤正式开筑,潘季驯多次深入工地,经过几个月披星戴月的施工,西起乌鸦岭(今泗洪县归仁镇西)东至孙家湾(今洋河新区仓集闸圩村)的归仁堤大功告成,形成了一套由遥堤、缕堤、月堤和格堤组成的堤防体系。同时,潘季驯还堵塞决口130多处,建减水石坝4座,使宿迁等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漕运畅通”等多年未有之大好局面。
2、固本安邦的时代紧迫感
榻上献策的鲁子敬。鲁肃,字子敬,东汉临淮郡东城(今泗洪县临淮镇)人。他喜读书好骑射,周济穷困,结交贤者,深受乡民拥戴。建安五年(200 年),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即召见鲁肃,与其交谈,合榻对饮,至晚同榻而卧。鲁肃向孙权建议:“ 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这是一段在榻上进行的对话,因而得名“榻上策”。“榻上策”早于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 建国方略七年时间,成为东吴建国方针。孙权依此构想在江东实施囤田,征讨山越,增加兵员,广招贤才,积聚国力。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鲁肃与周瑜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除旧布新的尹耕云。尹耕云,晚清桃源(今泗阳县)人,于同治元年(1862年)任河南知府。他在河南为政十年,期间主要帮助新巡抚李鹤年经理善后事务,疏通惠济河,消除省城洛阳的积水之患;堵塞涉沁河决口,使当地农民免受水灾之苦;扩充军需囤积,增添乡试号舍,更定各书院规章制度等,偃武修文,积草囤粮,使得河南军政各方面百废俱兴。光绪元年(1875年)补授为河陕汝道台。就任伊始便除旧布新,令置尺籍申报,月计岁会,使得奸宄无可乘之隙。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旱,黎民饥无可忍,尸骸枕藉,村堡丘墟。他忧心如焚,上疏中丞李庆翱请助七事以救燃眉之急,不料诸策未及施行,他便因忧劳成疾卒于任所。
兴办实业的黄以霖。黄以霖,晚清、民国宿迁县人,历任湖北郧阳府、武昌府知府,署湖南提学使、兼署布政使等职,是大源盐业、淮南大通煤矿、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志在救国,力行富民,未尝购置私产。1906年他奏请张之洞设立农工商小学堂,力排众议把新修的勺庭书院、改修过的通判旧署,均作为初等工商小学堂校址。1923年苏浙战事起,他以苏浙和平为首要任务,决定为民请命,致电孙传芳与段祺瑞,面见督军齐燮元,力争消弥兵祸于万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与黄炎培、马相伯等组织江苏省国难救济会。曾与上海各界名流发起赈灾活动,成立上海临时义赈会(后改为江苏义赈会),并与杨慕时等募款资助宿迁慈幼局(后改名保婴堂),仅1914年、1917年、1926年义赈会共拨款22万银元,赈济灾民。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他与著名实业家南通张謇、赣榆许九香及李伯行等人,发起创办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张謇、许九香等人集股金30万两,创建永丰面粉厂。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和永丰面粉厂,是宿迁民族工业的发轫。
3、忠于职守的历史使命感
兴建宿迁新城的喻文伟。明代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喻文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出任宿迁县知县。宿迁老县城城址低洼,黄河连年泛滥,一遇洪水民众的房子都被浸在水里,有时县衙都无法正常办公。喻文伟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心迁城。宿迁连年灾荒,土瘠民穷,他把自己在任内的所有积蓄、身边财物变卖了,仅仅凑够了400两银子。他取得了知府邵元哲的支持,通过他们的努力,漕运总督吴公发漕粟帑金拨银3200余两,按察使舒公、盐运使王公支持2900余两作迁城费用。经费基本解决后,他又亲自带领勘察人员跋山涉水选找县城新址,从万历丙子年(1576年)开始筑城,城以土筑而堞以砖垒,周长4里,城墙高1丈5尺,址阔3丈。顶砖铺阔l丈,雉砖砌高3尺。置东、南、西三城门,北建览秀亭。在城内建县衙廨舍、钟吾驿、演武场、养济院、马厂、祭坛、社仓、凌云会馆,同时又在城外筑起护堤。县城建成后的第二年秋,黄河洪水从新县城边流过,县城和居民安然无恙。为保障荒年赈灾救济,建社仓20余所。还建有养济院、药局、栖流所,用来收留残疾乞丐和流民。由于喻文伟的卓越功劳,1578年被朝廷提升为北道监察御史。
以文治县的吴仲宣。吴棠,字仲宣,泗州盱眙县三界(今安徽省明光市老三界)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淮安府桃源(今泗阳)县知县。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相文主修《泗阳县志》记载:桃源县俗号强悍,过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独以宽”。吴棠在任期间,勤于政事,整饬吏员,严肃官场,严禁胥吏苛派,严禁赌博,倡导以文治县。桃源县内有淮滨书院,吴棠经常前往检查,督促训导,亲自为书院筹集经费、礼聘主讲人、定立课程,与诸生讲论经术,谈文说艺,每月一次。有时晚上闲暇,就带上书童举着火把前往书院,为书院学生剖析经义。桃源县从此文风大振,士民多受教化。
勤政为民是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向古代贤官学习他们的勤政精神,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